吴 兑, 二级教授, 男,满族,1951年11月出生,北京市西城区人。任职于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2009)。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专业,大学学历。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1997年破格晋升正研。2009年晋升中国气象局首批二级研究员。原为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原首席研究员。2003年以来被陆续评聘为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澳门理工学院课程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原广东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总工程师。兼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二、三级研究员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正研级、副研级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气象局中南大区副研级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局高、中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国家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专家、国家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常聘专家、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广东省、江西省科技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环境科学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颗粒学会理事和荣誉理事,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大气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城市气象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学会理事暨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气象学报》编委。《热带气象学报》编委会常务委员。《环境科学与技术》特邀编委。《气象科技》编委。《广东气象》副主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被广东省总工会于2004年授予“科技创新示范岗”光荣称号。 主要贡献:自1977年以来长期从事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城市气象、环境气象、云雾物理、大气环境等研究,自1986年开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其中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U0733004珠三角城市群灰霾天气的细粒子污染本质和陆气输送过程及边界层特征研究);面上项目4项(49975001南岭山地浓雾的物理结构和能见度研究;4037500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气气溶胶辐射特性的观测研究;40775011华南大陆与南海北部黑碳气溶胶谱20年变化研究;41475004海盐气溶胶对华南沿海工业城市能见度恶化的影响)和中港合作项目一项(40418008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地区气溶胶污染与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主持973课题2011CB403403 “珠三角季风区气溶胶对亚洲季风影响的实验研究”;担任863课题2006AA06A306“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模拟、预测技术及应用”副组长;主持863专题2项;973专题1项;主持了有关大气气溶胶、雾与能见度、紫外线辐射、云与降水物理结构、大气凝结核、降水化学与酸雨、城市气象、人工降雨试验、大气环境评价等方面的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局级课题10余项。 “七五”攻关课题中的子专题内专项研究5项(华南酸雨研究),“八五”攻关课题中的子专题1项(雷达定量测量降水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横向课题12项。并参加了其它22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十三项,主持完成的“环境气象特种预报技术” 2004年获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广东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的“珠三角大气气溶胶辐射特性与灰霾天气的细粒子污染本质及输送特征研究”2010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珠江三角洲光化学烟雾污染预报预警系统研究”2012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持完成的“南岭山地雾的物理结构与能见度研究及高速公路能见度预报系统建设”2005年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二等奖;“京珠国道主干线粤境小塘-甘塘段雾区路段交通监控系统研究”获 2006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华南大陆与南海海域气溶胶水溶性成分谱分布的研究”1997年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三等奖;“热带海洋大气中巨盐核等的观测研究”1990、1993年获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三等奖和国家级成果奖(注:省级气象部门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奖历史上仅两次,均由本人主持的课题组获得);“大江河回流区二维水力学模型应用研究”1988年获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深圳市暴雨台风预警系统技术开发研究”2002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宁夏降水性层状云宏微观物理结构”1984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四等奖;“广州春季锋面降水的物理化学特征”1998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关于雨滴在云下蒸发的数值试验”1992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广州黄埔工业区近地层气溶胶分级水溶性成分的物理化学特征”2003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宁夏层状云中的液水含量与降水增长条件”1985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2003、2012年获全国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2012年获全国十佳环境科技工作者奖。另获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1994年11月由中国气象局委派赴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讲授“云与降水物理学”、“雷达气象学”,按照WMO(世界气象组织)的要求为其培训高级预报员。2002年4月和12月由中山大学安排赴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讲授“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 2003、2004、2005、2006和2007年度担任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硕士研究生“大气化学”授课任务;2005、2006、2007年度担任澳门理工学院本科生“大气化学”、“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环境气象学”授课任务;2001年在中山大学与广东省气象局分别主办的环境气象学习班讲授“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1999年为4期省市台预报员上岗陪训班讲授“雷达气象学”;1993年主讲了5期“广东省人工降雨学习班”,还曾于1980年在西安全国云物理和人工降雨学习班讲授“飞机云物理观测方法”。所著24万字的《雾和霾》由气象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所著10万字的《探秘PM2.5》由气象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编著35万字的《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由气象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2007年再版),编著18万字的《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由气象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作为主编之一编著的《中国北方五省区飞机探测云物理资料(1980-1982)》由气象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参与编著8万字的《高速公路雾区预测预报与监控系统》由人民交通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参与编著7万字的《火箭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由气象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另编著10万字的《人工降雨基础知识与实施技术》由气象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并于1995 年获广东省中玻杯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获软件专利6项。招收硕士研究生11人,已毕业获得硕士学位9人,其中2人被评为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已招收正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 主要著述:共发表论文283篇,其中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Atmospheric Environment》、《Chemosphere》、《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气象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大气科学》、《中国环境科学》、《中山大学学报》、《高原气象》、《应用气象学报》、《环境化学》、《热带气象学报》、《环境科学与技术》等国际SCI、国家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32篇,被SCI、EI收录62篇;第一作者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9本。 担任《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ic Environment》、《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Atmospheric Research》、《Journal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Particuology》、《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科学通报》、《中国科学D》、《地理学报》、《气象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大气科学》、《中国环境科学》、《海洋学报》、《高原气象》、《环境科学》、《自然科学进展》、《中山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应用气象学报》、《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报》、《热带气象学报》、《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与技术》、《气候与环境研究》、《气象》、《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大气科学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气象科技》、《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气象与环境学报》、《热带海洋学报》等学术刊物审稿人。 2013-2014年3次受台湾气胶学会、台湾环保署、台湾环境监测学会邀请做特邀报告(全部费用由台湾负责)。 吴兑发表论文简目:1、Wu Dui, Xuexi Tie, Chengcai Li, Zhuming Ying, Alexis Kai-Hon Lau,Jian Huang, Xuejiao Deng, Xueyan Bi, An extremely low visibility event over the Guangzhou region: A case study.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39 (35):6568-6577. 2、Wu Dui, Xuexi Tie, Xuejiao Deng,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s of Soluble Aerosols in Southern China, Chemosphere, 2006, 64(5):749-757. 3、Wu Dui, Mao Jietai, Deng Xuejiao,Zhang Yuanhang,Zeng Limin,Li Fei,Tan Haobo,Bi Xueyan,Huang Xiaoying,Chen Jing,Deng Tao,Black carbon aerosols and their radiative properti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Sci China (Series D), 2009,52(8):1152-1163, doi:10.1007/s11430-009-0115-y 4、Wu,D., Wu,C., Liao,B., Chen,H., Wu,M., Li,F., Tan,H., Deng,T., Li,H., Jiang,D., and Yu,J.Z.: Black carbo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n various continental locations in South China, Atmos. Chem. Phys., 2013,13, 12257-12270, doi:10.5194/acp-13-12257-2013, 5、Wu Dui,Cheng Wu,Biting Liao,Fei Li,Haobo Tan,Tao Deng,Haiyan Li,Huizhong Chen,Dehai Jiang,Jian Zhen Yu,Seasonal variation of black carbon over South China Sea and in various continental locations in South China [J]. Atmos. Chem. Phys. Discuss.,2013,13, 17375–17405, doi:10.5194/acpd-13-17375-2013 6、Wu Dui, BI Xueyan, DENG Xuejiao,Li Fei, Tan Haobo, Liao Guolian, Huang jian, Effect of Atmospheric Haze on the Deterioration of Visibility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7, 21(2):215-223. 7、Wu Dui, DENG Xuejiao, MAO Jietai, Mao Weikang,Ye yanxiang, Bi Xueyan, Macro-and Micro-Structures of Heavy Fogs and Visibility in the Dayaoshan Expressway,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7 21(3):342-352. 8、Wu Dui, LI Fei, DENG Xue-jiao, BI Xue-yan, WANG Xin-hua, HUANG Xiao-ying, STUDY ON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LUTING FOG IN GUANGZHOU AREA IN SPRING,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2009,15(1):68-72. 9、WU Dui, WU Xiao-jing, LI Fei et al. Long-term variations of fog and mist in mainlandChinaduring 1951-2005. J. Trop.Meteor., 2013, 19(2): 181-187. 10、Xuexi Tie, Dui Wu*, Guy Brasseur,Lung Cancer Mortality and Exposure to Atmospheric Aerosol Particles in Guangzhou, China,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9,43(14):2375-2377. 11 、M. Wu, D. Wu, Q. Fan, B. M. Wang, H. W. Li, and S. J. Fan,Study o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nd its influence on regional air quality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Atmos. Chem. Phys. Discuss.,2013,13, 6035-6066.doi:10.5194/acpd-13-6035-2013, 2013. 12 、Wu,M., Wu,D., Fan,Q., Wang,B.M., Li,H.W., and Fan,S.J.: Observational studies of the meteo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oor air quality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China, Atmos. Chem. Phys., 2013, 13, 10755-10766, doi:10.5194/acp-13-10755-2013. 13、Deng T, Wu D, Deng X J, et al. A vertical sounding of severe haze process in Guangzhou are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4, 57: 2650–2656,doi:10.1007/s11430-014-4928-y 14、Deng X J, Wu D , Yu J Z, et al. Characterizations of secondary aerosol and its extinction effects on visibility over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13,63(9):1012–1021 15、H Chen, D Wu, J Yu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aerosol during rainy weather and cold air-dust weather in Guangzhou in late March 2012,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15, 120(1-2): (DOI) 10.1007/s00704-015-1424-z 16 、郑彬,吴兑,李菲,邓涛,Variation of Aerosol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in Guangzhou During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Events,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21(1):76-83 17、Yerong Feng, Anyu Wang, Dui Wu, Xiangde Xu , The influence of tropical cyclone Melor on PM10 concentrations during an aerosol episode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of China: Numerical modeling versus observational analysis,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7,41 (21): 4349–4365. 18、Xuejiao Deng, Xuexi Tie, Dui Wu, Xiuji Zhou, Xueyan Bi, Haobo Tan, Fei Li and Chenglin Jiang ,Long-term trend of visibility and its characterization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PRD)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8, 42(7):1424-1435. 19 、H. Yu, C. Wu, D. Wu, and J. Z. Yu,Size distributions of elemental carb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light extinction in urban and rural location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China,Atmos. Chem. Phys.,2010,10(12):5107–5119。 20、H. Yu, C. Wu, D. Wu, and J. Z. Yu,Size distributions of elemental carb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light extinction in urban and rural location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China,Atmos. Chem. Phys. Discuss.,2009,9(5):23021–23050。 21、Xuejiao Deng, Xiuji Zhou,Dui Wu, Xuexi Tie, Haobo Tan, Fei Li Xueyan Bi, Tao deng and DehaiJiang,Effect of atmospheric aerosol on surface ozone variation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J]. Sci China (Series D), 2011,54(5):744-752, doi:10.1007/s11430-011-4172-7 22、Cheng Wu, Wai Man Ng, Jingxiang Huang, Dui Wu, Jian Zhen Yu, Determination of Elemental and Organic Carbon in PM2.5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ter-Instrument (Sunset vs. DRI Model 2001 Thermal/Optical Carbon Analyzer) and Inter-Protocol Comparisons (IMPROVE vs. ACE-Asia Protocol), Aeros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46(6): 610-621 23、Bi, X., Z. Gao, X. Deng, D. Wu, J. Liang, H. Zhang, M. Sparrow, J. Du, F. Li, and H. Tan, Seasonal and diurnal variations in moisture, heat, and CO2 fluxes over grassland in the tropical monsoon region of southernChina,J. Geophys. Res., 2007,112, D10106, doi:10.1029/2006JD007889. 24、Xuejiao Deng, Xuexi Tie, Xiuji Zhou, Dui Wu, Liuju zhong, Hanbo Tan, Fei Li, Xueyan Bi, Tao Deng ,Effects of Southeast Asia Biomass Burning on Aerosols and Ozone Concentrations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D) Region,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8 ,42(36):8493-8501. 25、aerosols in Guangzhou[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 57(21): 2759-2766. 26 Haijuan Xu,Xinming Wang, Ulrich Poschl, Shaolong Feng, Dui Wu, Ling Yang, Shuxian Li, Wei Song, Guoying Sheng, Jiamo Fu. Genotoxicity of total and fractionated extractable organic matters in fine air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in urban Guangzhou: comparison between haze and non-haze episode days. Environ. Toxicol. Chem. 2008,27(1):206-212 ,DOI: 10.1897/07-095 27、Tan Haobo, Jietai Mao, Huanhuan Chen, P. W. Chan, Dui Wu, Fei Li, Tao Deng, 2011: A Study of a Retrieval Method fo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Profiles from Microwave Radiometer Observations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J. Atmos. Oceanic Technol., 2011,28, 378–389. doi: 10.1175/2010JTECHA1479.1 28、Hongliang Zhang, Jingyi Li, Qi Ying, Jian Zhen Yu, Dui Wu, Yuan Cheng, Kebin He, Jingkun Jiang,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Nitrate and Sulfate in China using a Source-Oriented Chemical Transport Model,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2, 62(1):228–242 29、J.H. Tang, L.Y. Chan, C.Y. Chan, Y.S. Li, C.C. Chang, S.C. Liu, D. Wu and Y.D. Li Characteristics and diurnal variations of NMHCs at urban, suburban, and rural sit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a remote site in South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7, 41,(38): 8620-8632 30、Xinming Wang, Xiang Ding, Xiaoxin Fu, Quanfu He, Shaoyi Wang,Franc¨ois Bernard, Xiuying Zhao, Dui Wu, Aerosol scattering coefficients and major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fine particles observed at a rural site in the central Pearl River Delta, South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2, 24(1): 72–77. 31、J.H. Tang, L. Y. Chan, C. Y. Chan, Y.S. Li, C.C. Chang, X.M. Wang, S. C. Zou, B. Barletta, D. R. Blake and Dui Wu, Implications of changing urban and rural emissions on non-methane hydrocarbon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of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8, 42(16):3780-3794. 32、Yanli Zhang, Xinming Wang, Donald R. Blake, Longfeng Li, Zhou Zhang, Shaoyi Wang, Hai Guo, Frank S. C. Lee, Bo Gao, Loyin Chan, Dui Wu, F. Sherwood Rowland. 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ozone precursors before and after outbreak of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southChina. J. Geophys. Res.-Atmos. 2012,62,228-242,doi:10.1029/2011JD017356 33、Lingdong Kong, Yiwei Yang, Shuanqin Zhang, Xi Zhao, Huanhuan Du, Hongbo Fu, Shicheng Zhang, Tiantao Cheng, Xin Yang, Jianmin Chen, Dui Wu, Jiandong Shen, Shengmao Hong and Li Jiao Observations of linear dependence between sulfate and nitrate in atmospheric particles J. Geophys. Res. Atmos.,2014,119,341–361, doi:10.1002/2013JD020222 34、Xiuying Zhao,Xinming Wang,Xiang Ding,Quanfu He,Zhou Zhang,Tengyu Liu,Xiaoxin Fu,Bo Gao,Yunpeng Wang,Yanli Zhang,Xuejiao Deng,Dui Wu,Compositions and sources of organic acids in fine particles (PM2.5)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South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01/2014; 26(1):110–121. 35、吴兑,毛节泰,邓雪娇,张远航,曾立民,李菲,谭浩波,毕雪岩,黄晓莹,陈静,邓涛,珠江三角洲黑碳气溶胶及其辐射特性的观测研究,中国科学D, 2009,39(11):1542-1553,doi:10.1007/s11430-009-0115-y 36、吴兑、毕雪岩、邓雪娇、李菲、谭浩波、廖国莲、黄健,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气象学报 2006,64(4):510-517. 37、吴兑,吴晓京,李菲,谭浩波,陈静,曹治强,孙弦,陈欢欢,李海燕,中国大陆1951-2005年霾的时空变化,气象学报,2010,68(5):680-688. 38、吴兑,吴晟,李海燕,陈欢欢,邓涛.穗港晴沙两重天———2010年3月17—23日珠三角典型灰霾过程分析. 环境科学学报,2011. 31(4):695-703.(EI) 39、吴兑,近十年中国灰霾天气研究综述[J].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2):257-269. (EI) 40、吴兑,廖碧婷,吴晟,陈慧忠,李菲,李海燕,艾卉, 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灰霾天气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3):521-527.(EI) 41、吴兑,刘啟汉,梁延刚,毕雪岩,李菲,谭浩波,廖碧婷,陈慧忠,粤港细粒子(PM2.5)污染导致能见度下降与灰霾天气形成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11): 2660-2669. 42、吴兑,廖碧婷,吴蒙,陈慧忠,王迎春,廖晓农,古月,张小玲,赵秀娟,权建农,刘伟东,孟金平,孙丹,环首都圈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1-11。 43、吴兑,陈慧忠,吴蒙,廖碧婷,王迎春,廖晓农,古月,张小玲,赵秀娟,权建农,刘伟东,孟金平,孙丹,三种霾日统计方法的比较分析――以环首都圈京津冀晋为例,中国环境科学,2014,34(3):545-554. 44、吴兑,吴晟,李菲,陈欢欢,2011,粗粒子气溶胶远距离输送造成华南严重空气污染的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4):540-545. (EI) 45、吴兑、廖国莲、邓雪娇、毕雪岩、谭浩波、李菲、蒋承霖、夏冬、范绍佳,珠江三角洲霾天气的近地层输送条件研究,应用气象学报,2008, 19(1): 1-9。 46、吴兑、邓雪娇、叶燕翔、黄浩辉,岭南山地气溶胶物理化学特征研究,高原气象 ,2006,25(5):877-885。 47、吴兑、邓雪娇、叶燕翔、毛伟康,南岭大瑶山浓雾雾水的化学成分研究,气象学报,2004, 62(4):476-485。 48、吴兑,邓雪娇,范绍佳, 叶燕翔, 毛伟康, 黄浩辉, 唐浩华,南岭大瑶山雾区锋面降水的雨水化学成分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5,44(6):105-109。(EI) 49、吴兑,吴晟,陈欢欢,廖碧婷,邓涛,谭浩波,李海燕,陈慧忠,范绍佳,珠三角2009年11月严重灰霾天气过程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2011,50(5):40-47。(EI) 50、吴兑,邓雪娇,毛节泰,毛伟康,叶燕翔,毕雪岩,唐浩华,万齐林,南岭大瑶山高速公路浓雾的宏微观结构与能见度研究,气象学报,2007,65 (3):-406-415. 51、吴兑,赵博,邓雪娇,毕雪岩,范绍佳,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恶劣能见度研究,高原气象,2007,26(3):649-654. 52、吴兑、陈位超, 广州气溶胶质量谱与水溶性成分谱的年变化特征,气象学报, 1994, 52(4): 499-505. 53、吴兑, 南海北部大气气溶胶水溶性成分谱分布特征, 大气科学, 1995, 19(5): 615-622. 54、吴兑、黄浩辉、邓雪娇,广州黄埔工业区近地层气溶胶分级水溶性成分的物理化学特征,气象学报,2001,59(2):213-219。 55、吴兑、关越坚、甘春玲、何应昌、游积平、甘春玲、陈位超、刘传营, 广州盛夏期海盐核巨粒子的分布特征,大气科学,1991, 15(5):124-128。 56、吴兑、邓雪娇、黄浩辉,广州地区1994年6月洪涝期间降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大气科学,2000, 22(2):228-234。 57、吴兑,项培英,常业谛,甘春玲,毛伟康,张森才,西沙永兴岛降水的酸度及其化学组成,气象学报,1989, 47(3):381-384. 58、吴兑, 关于雨滴在云下蒸发的数值试验, 气象学报, 1991, 49(1):116-121. 59、吴兑、游积平、陈位超、甘春玲、苏力萍、刘林勤, 广州春季锋面降水的物理化学特征, 气象学报, 1996, 54(2):175-184. 60、吴兑,廖碧婷,陈慧忠,吴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灰霾天气研究进展,气候与环境研究,2014,19 (2):248-26 61、吴兑.霾与雾的识别和资料分析处理.环境化学,2008,27(3):327-330. (EI) 62、吴兑、毕雪岩、邓雪娇、潘蔚娟、黄健,珠江三角洲气溶胶云造成严重灰霾天气, 自然灾害学报, 2006,15(6):77-83。 63、吴兑, 宁夏5-8月降水性层状云的宏观特征, 高原气象, 1987,6(2):169-175. 64、吴兑, 宁夏一次暴雨的地面雨滴谱和雷达反射因子的对比, 高原气象, 1987,6(4):366-370. 65、吴兑,何应昌,陈桂樵,陈汝珍,何绍钦,魏新尧,何观芳, 广东省新丰江流域4-5月暖云的微物理特征,热带气象, 1988,4(4):341-349. 66、吴兑、陈位超、游积平、甘春玲、叶燕翔、毛伟康, 海口西郊海岸地带低层大气结构研究, 热带气象学报, 1995,11(2):123-132. 67、吴兑、陈位超、游积平, 海口地区近地层流场与海陆风结构的研究,热带气象学报, 1995,11(4):306-314. 68、吴兑、常业谛、毛节泰、陈位超、项培英、秦瑜, 华南地区大气气溶胶质量谱与水溶性成分谱分布的初步研究,热带气象学报, 1994, 10(1): 85-96. 69、吴兑,华南气溶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热带气象学报,2003, 19(S):145-151。 70、吴兑,邓雪娇,游积平,黄健,赵博,毕雪岩,万齐林,梁建茵,闫敬华,彭涛涌,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能见度预报系统,热带气象学报,2006,22(5):417-422。 71、吴兑、邓雪娇、毕雪岩、李菲、谭浩波、廖国莲,细粒子污染形成灰霾天气导致广州地区能见度下降,热带气象学报,2007,23(1):1-6。 72、吴兑,李菲,邓雪娇,毕雪岩,王新华,黄晓莹,广州地区春季污染雾的化学特征分析,热带气象学报,2008,24(6):569-575。 73、吴兑,吴晓京,李菲,谭浩波,陈静,陈欢欢,曹治强,孙弦,中国大陆1951-2005年雾与轻雾的长期变化,热带气象学报,2011,27(2):145-151。 74、吴兑、毛伟康、甘春玲、张森才,西沙永兴岛西南季风期大气中氯核和硫酸根核的分布特征,热带气象1990,6(4):357-364。 75、吴兑、游积平、关越坚,西沙群岛大气中海盐粒子的分布特征,热带气象学报,1996, 12(2):122-129。 76、吴兑, 广州地区1984年6月小阵雨的微物理结构, 气象, 1989, 15,(5):16-22. 77、吴兑, 西沙群岛旱季小阵雨的酸度及化学成分, 气象, 1990, 16,(9):18-23. 78、吴兑、甘春玲、陈位超、游积平, 华南准静止锋暖区内降水的物理化学特征, 气象,1994, 20(2):18-24. 79、吴兑、黄浩辉, 广东云与降水的宏微观物理特征, 气象科技, 1994,22(1):14-24. 80、吴兑,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气象,2005,31(4):1-7。 81、吴兑,再论都市霾与雾的区别,气象,2006, 32(4),9-15。 82、吴兑、陈位超、甘春玲、毛伟康、陈焱源、韩春明、马福春, 台山铜鼓湾低层大气盐类气溶胶分布特征,气象, 1993, 19(8): 8-12. 83、吴兑、甘春玲、何应昌,广州夏季硫酸盐巨粒子的分布特征,气象,1995,21(3):44-46。 84、吴兑,吴晟,谭浩波,现行脱硫技术存在排放温室气体的隐患,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7):74-79。 85、吴兑,大城市区域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9):1-7。 86、吴兑,灰霾天气的形成和演化,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3):157-161. 87、吴兑,吴晟,李海燕,陈欢欢,廖碧婷,以珠三角典型灰霾天气为例谈资料分析方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6):80-84. 88、吴兑,吴晟,毛夏,李海燕,沿海城市灰霾天气与海盐氯损耗机制的关系[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6G):38-43. 89、吴兑,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热点污染物PM2.5监控策略的思考与建议[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2,4(4):1-7 90、吴兑,南海北岸沿海地区大气含盐量及其防腐蚀对策研究,南海资源开发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91、吴兑,灰霾天气的形成和演化,10000个科学难题,2010,北京:科学出版社,ISBN 978-7-03-028983-4,P2048.0101。 92、吴兑,邓雪娇,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气象,2000,26(8):3-5, 93、吴兑,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强度预报,气象,2000,26(12):38-42, 94、吴兑,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强度观测,气象,2001,27(3):26-29, 95、吴兑,太阳紫外线辐射及其生物效应,气象,2001,27(4):54-57, 96、吴兑, 飞机人工降水的效果评价, 气象,1980,6(2):36-37. 97、吴兑, 宁夏地区6-7月降水性层状云的云滴谱特征, 气象,1987,13(9):48-50. 98、吴兑,刘永政, 宁夏平原不同雨型的Z-R关系研究, 气象,1989,15(2):22-26. 99、吴兑,邓雪娇,林爱兰等,广东省空气质量预报系统,气象科技,2004,31(6):351-355。 100、吴兑,多种人体舒适度预报公式讨论,气象科技,2004,31(6):370-372。 101、吴兑,温室气体排放的中美交锋,同舟共进,2007,(9):29-30, 102、吴兑,一种新的灾害性天气——灰霾,环境,2008(7):38-39 103、吴兑,灰霾可促肺癌高发,抗癌之窗,2009(4):12-13. 104、吴兑,治理灰霾首先要淘汰黄标车,环境,2012(2):10-12. 105、Wu Dui, Deng Xuejiao, Bi Xueyan, Li Fei, Tan Haopo, Liao Guoliang, Study on Visibility Reduction Caused by Atmospheric Haze in Guangzhou Area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7, 13(1):77-80. 106、Wu Dui, A Study on Low-Level Atmospheric Structure on the Seaside Borders to the West of Haikou,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1995,1(1):75-86. 107、Wu Dui, You Jiping, Guan Yuejian,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Giant sea-salt nuclei in atmosphere over Yongxing Island, Xisha Islands, during northeast winter monsoon,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1996,2(2):216-221. 108、邓涛, 吴兑, 邓雪娇, 谭浩波,李菲,廖碧婷. 2014. 广州地区一次严重灰霾过程的垂直探测.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44: 2307–2314 109、邓涛,吴兑,邓雪娇,谭浩波,李菲,陈欢欢,一次严重灰霾过程的气溶胶光学特性垂直分布,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1):1921-1928 110、陈慧忠,吴兑,廖碧婷,毛夏,庄红波,李磊,刘爱明,李海燕,李菲,不同酸性气体及相对湿度对海盐氯损耗过程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2013.33(4):1141-1149。(EI) 111、陈慧忠,吴兑,廖碧婷,李海燕,李菲,东莞与帽峰山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中国环境科学,2013,33(4):605-612。(EI) 112、谭浩波,吴兑,邓雪娇,毕雪岩,李菲,邓涛,珠江三角洲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观测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9,29(6):1146-1155。(EI) 113、邓涛、吴兑、邓雪娇、谭浩波、李菲、郑君瑜、廖碧婷,珠江三角洲一次典型复合型污染过程的模拟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12,32(2):193-199。 114、蒋承霖,吴兑,谭浩波,邓雪娇,李 菲,范绍佳,广州地区紫外辐射特征和模式对比分析,中国环境科学,2012,32(3):391-396。 115、廖碧婷,吴兑,常越,等.2014,广州地区SO2-4 、NO-3 、NH+4与相关气体污染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34(6):1551-1559 116、吴蒙; 吴兑; 范绍佳,基于风廓线仪等资料的珠江三角洲污染气象条件研究,环境科学学报,35(3):619-626. 117、邓雪娇、吴兑、唐浩华、范绍佳、黄浩辉、毛伟康、叶燕翔,南岭山地一次锋面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分析,高原气象,2007,26(4):881-889. 118、万齐林,吴兑,叶燕翔,南岭局地小地形背风坡增雾作用的分析,高原气象,2004,23(5):709-713。 119、樊琦,吴兑,范绍佳,蒙伟光,李江南,邓雪娇,王安宇,广州地区冬季一次大雾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3,42(1):83-86。(EI) 120、黄健,吴兑,黄敏辉,李菲,毕雪岩,谭浩波,邓雪娇,1954 —2004 年珠江三角洲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应用气象学报,2008, 19(1): 61-70。 121、郑彬,吴兑,李菲,邓涛,南海夏季风背景下的广州气溶胶光学特性变化特征,热带气象学报,2013,热带气象学报,2013,29(2):207-214 122、邓涛,吴兑,邓雪娇,等.珠三角空气质量暨光化学烟雾数值预报系统[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36(4):62一68. 123、谢兴生,吴兑,邓雪娇,黄浩辉,用CCD摄像机动态估算测量云雾含水量的初步试验,光学技术,2001,27(4):321-323。(EI) 124、游来光,吴兑, 层状云中的液水含量与降水条件, 气象, 1981,7(2):20-22. 125、陈欢欢、吴兑、谭浩波、李菲、范绍佳,珠江三角洲2001-2008年灰霾天气过程特征分析,热带气象学报,2010,26(2):147-155. 126、陈静、吴兑、刘啟汉,广州地区低能见度事件变化特征分析,热带气象学报,2010,26(2):156-164. 127、李菲、吴兑、谭浩波、毕雪岩、蒋德海、邓涛、陈欢欢、邓雪娇,广州地区旱季一次典型灰霾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热带气象学报,2012,28(1):113-122. 128、廖碧婷,吴兑,陈静,李菲,陈欢欢,刘运策,黄晓莹,灰霾天气变化特征及垂直交换系数的预报应用,热带气象学报,2012,28(3):417-424. 129、蒋德海,吴兑,邓雪娇,等,2012,2010年广州亚运限行减排对大气环境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2012,28(4): 527-532. 130、邓雪娇,吴兑,史月琴,唐浩华,范绍佳,黄浩辉,毛伟康,叶燕翔,南岭山地浓雾的宏微观物理特征综合分析,热带气象学报,2007,23(5):424-434。 131、邓雪娇、吴兑,热带沿海近地层大气的湍流结构和谱特征,热带气象学报,1997,13(1):32-39。 132、邓雪娇,吴兑,游积平,广州市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观测和初步分析,热带气象学报,2003,19(S):119-125。 133、邓雪娇,吴兑,叶燕翔,南岭山地浓雾的物理特征,热带气象学报,2002,18(3):227-236。 134、谭浩波、吴兑、毕雪岩,南海北部气溶胶光学厚度观测研究,热带海洋学报,2006, 25(5):21-25。 135、毕雪岩、吴兑、谭浩波、李菲、邓雪娇,Microtops II 型太阳光度计的使用、计算和定标,气象科技,2007,35(4):583-588。 136、吴晟,吴兑,邓雪娇,谭浩波,南岭山地高速公路路面温度的观测研究,气象科技,2 006,34(6):783-787. 137、曹治强,吴兑,吴晓京,1961~2005 年中国大雾天气气候特征,气象科技,2008,36(5):556-560。 138、毛节泰,吴兑,李建国,张贻焘, 芜湖冶炼厂大气尘的物理化学特性,大气环境,1988,3(2):3-6. 139、潘洪密; 吴兑*; 李菲; 刘健,广州地区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关系的初探,环境监控与预警,7(1):32-36. 140、Deng Xuejiao, Wu Dui, Atmospheric Turbulence Structure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t Near Surface Layer on Tropical Coasts,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1997,3(1):27-34. 141、DENG Xue-jiao, Wu Dui, SHI Yue-qin, TANG Hao-hua, FAN Shao-jia, HUANG Hao-hui, MAO Wei-kang, YE Yan-xiang,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CRO- AN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SE FOG IN THE AREA SOUTH OF THE NANLING MOUNTAINS,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2008,14(1):11-14。 142、吴蒙,吴兑,范绍佳,陈慧忠,潘洪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气污染与边界层特征研究进展,气象科技进展,2014,4(1):22-28 143、邓雪娇, 周秀骥, 吴兑, 铁学熙, 谭浩波, 李菲, 毕雪岩, 邓涛, 蒋德海,珠江三角洲大气气溶胶对地面臭氧变化的影响,中国科学D辑,2011,41(1):93-102。 144、邓雪娇,黄浩辉,吴兑,变分法在校准雷达定量估测降水中的应用,应用气象学报,2000,11(2):255-256, 145、邓雪娇、黄健、吴兑、毕雪岩、丁伟钰,深圳地区典型大气污染过程分析,中国环境科学,2006,26(S):7-11。(EI) 146、邓雪娇、毕雪岩、吴兑、梁建茵、黄健、李菲、张宏升、杜金林,广州番禺地区草地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研究,应用气象学报,2006,17(1):59-66。 147、毕雪岩、刘烽、吴兑、邓雪娇,无量纲廓线函数对稳定度分类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2003,23(6):606-609。(EI) 148、谭浩波、邓雪娇、吴兑、蒋承霖、李菲,TUVR型紫外辐射表性能研究,应用气象学报,2008,19(3):367-371。 149、邓涛、张镭、吴兑、夏俊荣、宋薇、邓雪娇、谭浩波、毕雪岩、李菲,兰州地区高云和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辐射效应,高原气象,2010,29(1):230-235。 150、邓雪娇、周秀骥、吴兑、铁学熙、李 菲、谭浩波、毕雪岩、邓 涛、蒋德海,广州地区光化辐射通量与辐照度的特征,中国环境科学,2010,30(7):893-899. (EI) 151、邓雪娇,李 菲,吴 兑,谭浩波,邓 涛,广州地区典型清洁与污染过程的大气湍流与物质交换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9):1424-1430。 152、吴蒙,范绍佳,吴兑,廖碧婷,李海燕,广州地区灰霾与清洁天气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环境科学,2012,32(8):1409-1415 153、唐浩华,范绍佳,吴兑,邓雪娇,南岭山地浓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过程,中山大学学报,2002,41(4):92-96。(EI) 154、廖志恒,孙家仁,吴兑,范绍佳,任明忠,吕家扬,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垃圾焚烧烟气中重金属的土壤沉积及生态风险评估,环境科学,35(6):2264-2271 155、蒋德海,王成刚,吴兑,等,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对广州地区边界层日变化特征的分析研究,热带气象学报,2013,29(1): 129-135. 156、冯业荣,王安宇,吴兑,樊琦,华南地区网格化在路机动车污染排放量估算与分析,热带气象学报,2007,23(3):229-236. 157、毕雪岩、刘烽、吴兑、邓雪娇,几种大气稳定度分类标准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热带气象学报,2005, 21(4):402-409。 158、邓雪娇,黄浩辉,吴兑, 广州地区汛期强降水的微物理特征,热带气象学报, 1996,12(2):167-173. 159、Deng Xuejiao, Huang Haohui, Wu Dui, The Micro-features of Heavy Rain over Guangzhou in Floods Season,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1996,2(1):104-112. 160、BI Xue-yan, LIU Feng, Wu Dui, COMPARISON OF SOME LIMITS FOR STABILITY CLASSIFICATION,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2005,11(2):161-168. 161、夏冬,杨少杰,吴兑,胡斯团,李菲,何溪澄,谭浩波,邓雪娇,毕雪岩,范绍佳,广州市气溶胶质量谱和水溶性成分谱分析,热带气象学报,2010,25(6):675-680。 162、谭浩波、陈欢欢、吴兑、邓雪娇、邓涛、李菲、赵晓利、毕雪岩,Model 6000型前向散射能见度仪性能评估及数据订正,热带气象学报,2010,26(6):687-693. 163、杨兆礼,万齐林,吴兑,廖菲,黄辉军,毛伟康,珠三角地区闪电活动与大气化学污染的关系,热带气象学报,2013,29(6):44-50. 164、杨兆礼,郑彬,吴兑,黄辉军,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大气污染物特征的数值模拟,热带气象学报,2014,30(1):73-82. 165、吴蒙,范绍佳,吴兑,王世强,黄爱玲,广州地区近十年来霾天气近地层流场特征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37(5): 82-88 166、邓涛、邓雪娇、吴兑、谭浩波、李菲、冯业荣、郑君瑜、廖碧婷,珠三角灰霾数值预报模式与业务运行评估,气象科技进展,2012,2(6):38-44. 167、邓雪娇,周秀骥,铁学熙,吴兑,李菲,谭浩波,邓涛.广州大气气溶胶对到达地表紫外辐射的衰减[J].科学通报,2012,57(18):1684-1691 168、邓涛、张镭、陈敏、吴兑、邓雪娇、谭浩波,高云和气溶胶辐射效应对边界层的影响,大气科学,2010,34(5):979-987. 169、廖志恒; 孙家仁; 范绍佳; 吴兑; 任明忠; 周健,2006~2012年珠三角地区空气污染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中国环境科学,35(2):329-336. 170、李明华、范绍佳、王宝民、吴兑、祝薇、刘吉,2004年10月珠江口西岸海陆风特征观测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7,46(2):123-125。(EI) 171、李明华,范绍佳,王宝民,吴兑,祝薇,刘吉,余冠明,鲍若峪,樊琦,珠江三角洲秋季大气边界层温度和风廓线观测研究,应用气象学报,2008, 19(1): 53-60。 172、李明华, 范绍佳, 王宝民, 吴兑, 祝薇, 刘吉,秋季珠江口地区海风对城市群空气污染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2008,47(4):114-117。(EI) 173、樊琦,王安宇,范绍佳,吴兑,梁嘉静,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次辐射雾的数值模拟研究,气象科学,2004,24(1):1-8。 174、史月琴,邓雪娇,胡志晋,吴兑,一次山地浓雾的三维数值研究,热带气象学报,2006,22(4):351-359。 175、毕雪岩,刘烽,陈辉,吴兑,邓雪娇,北京地区大气稳定度垂直分布特征,热带气象学报,2003,19(S):173-179。 176、吴蒙,彭慧萍,范绍佳,吴兑*, 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环境科学与技术,38(2):77-82. 177、Fan Qi, Wang Anyu, Fan Shaojia, Wu Dui, Deng Xuejiao, Liu Yinwei, Numerical Prediction Experiment of An Advection Fog in nanling Mountain Area,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3,17(3):337-349 178、SHI Yue-qin, DENG Xue-Jiao, HU Zhi-Jin, Wu Dui,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TUDY ON DENSE FOG OVER MOUNTAINOUS AREAS,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2007,13(1):17-20. 179、苏力萍、刘林勤、任阵海、吴玉霞、吴兑, 广州地区降水物理化学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中国环境科学,1993,13(6):414-419. (EI) 180、Fan Qi, Wang Anyu, Fan Shaojia, Li Jiangnan, Wu Dui, Liang Jiajing, Numerical Experiment Research of a Marine Fog Event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Region,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5,19(2):231-240。 181、邓雪娇,李春晖, 毕雪岩,梁建茵,吴兑,张宏升,杜金林,黄健,李菲,廖国莲,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珠江三角洲的陆气热量交换与热力边界层结构特征,气象学报,2007,65 (2):280-292. 182、郑君瑜,郑卓云,王兆礼,钟流举,吴兑,珠江三角洲天然源VOCs排放量估算及时空分布特征,中国环境科学,2009,29(4):345-350。(EI) 183、张立杰,张丽,李磊,刘爱明,吴兑,深圳大运会期间一次光化学污染事件成因分析,环境监控与预警,2013,5(2):10-14. 184、廖志恒;任明忠;孙家仁;范绍佳;吴兑,2014,垃圾焚烧厂排放重金属Pb的吸入性健康风险评估,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185、邓雪娇, 王新明, 赵春生,冉靓、李菲、谭浩波、邓涛、吴兑、周秀骥,珠江三角洲典型过程VOCs的平均浓度与化学反应活性,中国环境科学,2010,30(9):1153-1161. (EI) 入选2012年度领跑者F5000 1.吴兑,毛节泰,邓雪娇,张远航,曾立民,李菲,谭浩波,毕雪岩,黄晓莹,陈静,邓涛,珠江三角洲黑碳气溶胶及其辐射特性的观测研究,中国科学D, 2009,39(11):1542-1553 2.吴兑,刘啟汉,梁延刚,毕雪岩,李菲,谭浩波,廖碧婷,陈慧忠,粤港细粒子(PM2.5)污染导致能见度下降与灰霾天气形成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11): 2660-2669. 入选2013年度领跑者F5000 1.吴兑,毛节泰,邓雪娇,张远航,曾立民,李菲,谭浩波,毕雪岩,黄晓莹,陈静,邓涛,珠江三角洲黑碳气溶胶及其辐射特性的观测研究,中国科学D, 2009,39(11):1542-1553 2.吴兑,吴晓京,李菲,谭浩波,陈静,曹治强,孙弦,陈欢欢,李海燕,中国大陆1951-2005年霾的时空变化,气象学报,2010,68(5):680-688. 3.吴兑,吴晟,李海燕,陈欢欢,邓涛.穗港晴沙两重天———2010年3月17—23日珠三角典型灰霾过程分析.环境科学学报,2011. 31(4):695-703. 4. 吴蒙,范绍佳,吴兑,廖碧婷,李海燕,广州地区灰霾与清洁天气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环境科学,2012,32(8):1409-1415 提名2014年度领跑者F5000 吴兑,近十年中国灰霾天气研究综述[J].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2):257-269. (EI) 吴兑,廖碧婷,吴蒙,陈慧忠,王迎春,廖晓农,古月,张小玲,赵秀娟,权建农,刘伟东,孟金平,孙丹,环首都圈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1-11。 入选201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吴兑、邓雪娇、毕雪岩、李菲、谭浩波、廖国莲,细粒子污染形成灰霾天气导致广州地区能见度下降,热带气象学报,2007,23(1):1-6。 著作简目: 1、 吴兑、邓雪娇,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2001,北京:气象出版社。ISBN 7-5029-3099-X 2、 吴兑,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2003,北京:气象出版社。ISBN 7-5029-3580-0 3、 吴兑,人工降雨基础知识与实施技术,1993,北京:气象出版社。ISBN 7-5029-1221-5/P.0556 4、 吴兑、邓雪娇,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2007,北京:气象出版社。ISBN 978-7-5029-3099-8 5、 吴兑、吴晓京、朱小祥,雾和霾,2009,北京:气象出版社。ISBN 978-7-5029-4669-2 6、 吴兑,探秘PM2.5,2013,北京:气象出版社。ISBN 978-7-5029-5669-1 7、 李卫民、李爱民、吴兑,高速公路雾区预测预报与监控系统,2005,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ISBN 7-114-05813-6 8、 陈光学、段英、吴兑,火箭人工影响天气技术,2008,北京:气象出版社。ISBN 978-7-5029-4424-7 9、 游来光、吴兑,中国北方五省(区)飞机探测云物理资料,2010,北京:气象出版社。ISBN 978-7-5029-5009-5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项 1、大气灰霾与能见度预测预报预警系统软件 V1.0登记号:2006SR14013排名第一 2、卫星数据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系统软件 V1.0 登记号:2007SR06087排名第一 3、京珠高速粤境北段雾区能见度预测预报系统V1.0登记号:2005SR05030排名第一 4、能见度站网数据共享平台软件V1.0,登记号:2008SR38560 5、大气成分数据共享平台软件V1.0,登记号:2008SR38561 6、珠江三角洲光化学烟雾污染暨空气质量数值模式预报预警系统V1.0,登记号:2011SR070331 排名第一 7、风矢量和计算软件V1.0 软著登字第0862796号,2014, 独立获授权 气象行业标准3项 1、QX/T 113-2010,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第一完成人,吴兑 2、QX/T 240-2014,光化学烟雾判识,北京:气象出版社,2014.第一完成人,吴兑 3、QX/T 241-2014,光化学烟雾等级,北京:气象出版社,2014.第一完成人,吴兑 招收硕士研究生11人赵博 南岭山地高速公路浓雾能见度特征与影响因子 2005年获中山大学硕士学位 廖国莲 珠江三角洲近地层风对灰霾天气的影响 2006年获中山大学硕士学位 余南 2006年出国留学 蒋承霖 紫外辐射仪标校与广州紫外辐射观测特征及模式验证 2007年获中山大学硕士学位 夏冬 广州市气溶胶质量谱与水溶性成分谱分析 2007年获中山大学硕士学位 孙弦 广州市灰霾天气过程气溶胶OC/EC谱特征分析 2008年获中山大学硕士学位 陈静 华南大陆与南海北部黑碳气溶胶长期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2009年获中山大学硕士学位 陈欢欢 珠三角典型灰霾过程分析与模式验证,2010年获中山大学硕士学位 廖碧婷 重建华南大陆黑碳等气溶胶谱的长期时间序列,2012年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 陈慧忠 基于高时间分辨率MARGA数据分析珠三角地区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征,2013年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 马莹 招收博士研究生3人吴蒙 中山大学在读 硕博连读 2010年入学 孙家仁 中山大学在读 2012年入学 刘建 中山大学在读 硕博连读 2013年入学 正式出版论文集论文(11篇)1、吴兑,宁夏夏季降水性层状云的微物理特征,全国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会议论文集,1989,北京:气象出版社,24-34。 2、吴兑、邓雪娇、黄浩辉,广州地区1994年6月洪涝期间降水的物理化学特征,中国气象局“八五”期间气象科学基金研究论文汇编,1997,北京:气象出版社,209-216 3、吴兑,南海北岸沿海地区大气含盐量及其防腐蚀对策研究,南海资源开发研究,1998,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078-1080. 4、吴兑,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大气灰霾形成机制及其预测预报、控制方法研究,第二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3,香港:香港工程师学会,61-62. 5、吴兑、邓雪娇、毛伟康、叶燕翔、唐浩华、樊琦、万齐林等,南岭大瑶山浓雾的宏微观结构与能见度研究,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6,2003北京:气象出版社,136-143. 6、吴兑、邓雪娇、,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强度的观测、预报及其应用,气象部门拓展业务服务领域文集,2005,北京:气象出版社,203-208。 7、吴兑、吴晓京、李菲、谭浩波、陈静、曹志强、孙弦,中国大陆1951-2005年霾的长期变化,第15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2008,北京:气象出版社,620-622。 8、吴兑、毛节泰、邓雪娇、张远航、曾立民、李菲、谭浩波、毕雪岩、黄晓莹、陈静,珠江三角洲黑碳气溶胶及其辐射特性的观测研究,第15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2008,北京:气象出版社,627-630。 9、邓雪娇、吴兑,南岭山地浓雾的宏、微观物理特征,中国气象局“九五”期间气象科学基金研究论文汇编,2002,北京:气象出版社,209-217。 10、邓雪娇、黄浩辉、吴兑,"94.6"广东汛期强降水的云、雨特征,1994年华南特大暴雨洪涝学术研讨会议文集, 1996,北京:气象出版社,72-76。 11、邓雪娇、黄浩辉、游积平、吴兑,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及外推预报,天气预报技术论文集,2000,北京:气象出版社,151-155。 省级刊物论文(35篇)1、吴兑,人工降雨浅话,宁夏气象,1978,3期:31-33。 2、吴兑,宁夏地区飞机人工降雨效果的评价,宁夏气象,1979,2期:12-18。 3、吴兑,一例孤立积云的催化试验,宁夏气象,1979,2期:19-22。 4、吴兑,宁夏盛夏降水性层状云宏观结构初探,宁夏气象,1979,5期:39-47。 5、吴兑、陈玉山、罗宗义、王清霞、刘平,我区降水性层状云的滴谱特征,宁夏气象,1980,2期:40-47。 6、吴兑,水滴在自由下落过程中冻结产生冰渣(译文),宁夏气象,1980,2期:59-67。 7、吴兑,1980年4-8月宁夏降水性层状云冷层中的冰晶与雪晶,宁夏气象,1981,1期:34-38。 8、吴兑,宁夏波状云的一般特征,宁夏气象,1981,3期:31-33。 9、吴兑,增水计划中在西班牙基地所作的云的微物理研究(译文),宁夏气象,1983,S3期:53-56。 10、吴兑,我区夏季各主要影响系统云滴谱的分布结构,宁夏气象,1984,1期:36-41。 11、吴兑,我区夏季降水性层状云的冰粒子特征,宁夏气象,1984,1期:42-44。 12、吴兑,我区人工增雨试验的回顾,宁夏气象,1984,5期:37-39。 13、吴兑,可贵的尝试,宁夏气象,1984,6期:6-17。 14、吴兑,1981年宁夏夏季降水的诸离子浓度特点,宁夏气象,1984,6期:47-50。 15、吴兑,宁夏夏季主要影响系统降水性层状云的宏观特征,宁夏气象,1985,3期:41-46。 16、吴兑、刘永政,宁夏平原不同雨型的Z-I关系研究,宁夏气象,1986,3期:48-54。 17、吴兑,珠江三角洲夏季积云降水的客观估计,(湘)气象科技情报,1988,3期:6-12。 18、吴兑,当代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研究热点,广东气象,1998,1期:6-7。 19、吴兑、邓雪娇,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广东气象,2000,S1期:1-3。 20、吴兑,广东人工影响天气的回顾与展望,广东气象,2003,4期:43-46。 21、吴兑,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建议,广东气象,2004,4期:1-4。 22、吴兑,关于人工增雨的一些国内外概况,广东气象,2005,1期:25-29。 23、吴兑,人工增雨催化剂对环境影响甚微,广东气象,2005,3期:16。 24、吴兑,再论相对湿度对区别都市霾与雾(轻雾)的意义,广东气象,2006,1期:9-13。 25、吴兑、邓雪娇、毕雪岩、李菲、谭浩波,都市霾与雾的区分及粤港澳的灰霾天气观测预报预警标准,广东气象,2007,29(2):5-10。 26、吴兑,关于冻雨和雨凇、雾凇之我见,广东气象,2008,30(1):12-13. 27、吴兑沿海工业城市灰霾天气增多与海盐气溶胶粒子的关系,广东气象,2009,31(2):1-3。 28、吴兑 《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QX/T 113—2010)解读,气象标准化通讯,2011,3:39-41 29、游来光、吴兑,宁夏层状云中液水含量与降水增长条件的研究,宁夏气象,1980,2期:30-40。 30、黄浩辉、吴兑,新丰江流域云和降水气候特征及人工增雨潜力的初步分析,广东气象,1993,2期:37-39。 31、邓雪娇、吴兑、黄浩辉,自记雨量资料订正雷达估测降水方法简介,广东气象,1998,2期: 32、黄浩辉、吴兑,雷州半岛云雨气候特征及人工增雨潜力的初步分析,广东气象,1999,1期: 33、邓雪娇、吴兑、铁学熙、李菲、谭浩波、毕雪岩,大城市气溶胶对光化辐射通量及臭氧的影响研究(I),广东气象,2006,3期:10-17。 34、李菲、吴兑、王婷、陈静,广州2010年亚运会会期的灰霾天气问题,广东气象,2008,30(2):19-21。 35、邓雪娇、铁学熙、吴兑、毕雪岩、谭浩波、李菲、蒋承霖、夏冬,大城市气溶胶对光化辐射通量及臭的影响研究(II),广东气象,2006,4期,5-11。 科普文章(51篇)1、飑线,吴兑,宁夏日报,1978年7月24日3版 2、为什么刮风时觉得冷些,大力,(宁夏)科学普及(173),1979年1月20日4版 3、天落奇冰何处来,吴兑,宁夏日报,1980年10月21日3版 4、奇冰从何而降,吴兑,(宁夏)科学普及(216),1980年11月10日4版 5、美丽的冰窗花,吴兑,宁夏日报,1980年12月18日3版 6、冬日的烟云,吴兑,宁夏日报,1981年1月20日3版 7、怪风,吴兑,(香港)邮票世界(15),1982年3月 8、毛主席语录邮资信封,巫姜禹,上海集邮(13),1982年6月 9、人工降雨,吴兑,科教电视剧本选第一集,43-46,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协,1982年9月 10、荚状云与大风,吴兑,(宁夏)科学普及(296),1983年1月31日4版 11、人被雷劈是因为干了亏心事吗,吴兑,宁夏日报,1983年2月18日3版 12、旋风不是鬼收钱,吴兑,宁夏日报,1983年4月22日3版 13、少见的天气现象-沙暴,吴兑,(宁夏)科学普及(310),1983年5月9日4版 14、沙暴是怎样形成的,吴兑,宁夏日报,1983年5月20日3版 15、飞机人工降雨是怎样进行的,吴兑,宁夏日报,1983年6月3日3版 16、时间漫谈,吴兑,宁夏日报,1983年8月3日3版 17、哈雷彗星回来了,吴兑,宁夏日报,1983年11月19日3版 18、哈雷与哈雷彗星,吴兑,宁夏日报,1983年12月2日3版 19、彗星漫话,吴兑,芜湖科技报(45),1984年1月 20、收集普通邮政信封,吴兑,(香港)邮票世界(31),1984年2月 21、明信片分类之我见,吴兑,(香港)收藏(5),1984年3月 22、百元明信片“邮资作废”有多少版,乌勒德斯。兑,(香港)邮票世界(42),1985年1月 23、宣传邮电常识的信封,吴兑,集邮研究,P33,1985年4月 24、鸟类与环境污染,吴兑,芜湖科技报(59),1985年5月 25、怎样在天空中寻找彗星,吴兑,芜湖科技报(61),1985年7月 26、哈雷彗星回归趣闻,吴兑,芜湖科技报(61),1985年7月 27、神奇的天空,吴兑,芜湖科技报(61),1985年7月 28、“扫帚星”不是“灾星”,吴兑,科学知识读本第一册,55-56,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8月 29、补谈旧人民币邮资明信片的加盖片,吴兑,集邮研究,P20,1985年12月 30、寒冬话雪花,吴兑,芜湖科技报(67),1986年1月 31、时间趣谈,吴兑,芜湖科技报(67),1986年1月 32、哈雷与哈雷彗星,吴兑,科普作品选,82-83,广东省科普作协,1986年 33、彗星漫话,吴兑,镜湖浪,126-127,芜湖市科协,1987年 34、人工降雨浅话,吴兑,塞上云天,44-48,气象出版社,1988年 35、漫话人工降雨,巫姜禹,南方日报,1990年9月13日4版 36、时间琐谈,巫姜禹,南方日报,1991年4月18日4版 37、风高物燥焚风作怪,吴兑,羊城晚报,1998年10月23日29版 38、近期为何大气清洁度不佳,吴兑,羊城晚报,1998年11月6日25版 39、相约今夜数星星,吴兑,羊城晚报,1998年11月13日21版 40、冬日的眷恋,吴兑,羊城晚报,1999年1月8日21版 41、大气臭氧层与紫外线辐射,黄浩辉、吴兑,羊城晚报,1999年1 月29日25版 42、让天降时雨,巫姜禹、凡妮,羊城晚报,1999年3月12日24版 43、大气臭氧厚度适中最好,吴兑,羊城晚报,1999年12月17日37版 44、北国雾凇雨凇缘何现身南国,吴兑,羊城晚报,2000年1月14日23版 45、为大众服务的特种气象预报,吴兑,羊城晚报,2000年3月17日30版 46、关于“大炼钢铁美术邮资封”的一段史实回忆,吴兑,江西集邮(1),P 25, 2000年2月 47、北国雾凇雨凇缘何现身南国,吴兑,气象百花集,P38,气象出版社,2000年12月 48、大气臭氧层与紫外线辐射,黄浩辉、吴兑,气象百花集,P111,气象出版社,2000年12月 49、大气臭氧厚度适中最好,吴兑,气象百花集,P189,气象出版社,2000年12月 50、为大众服务的特种气象预报,吴兑,气象百花集,P273,气象出版社,2000年12月 51、气象与生活,吴兑,羊城学堂,P368-380,广州出版社,2011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