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所况介绍
    • 所内教工
    • 客座研究人员
    • 现任领导
    • 讲座教授
  • 团队介绍
    • 气溶胶污染团队
    • 质谱仪器研发团队
  • 科研成果
    • 科研项目
    • 专利申请
    • 期刊论文
    • 平台建设
    • 成果展示
  • 学术活动
    • 学术讲座
    • 境外会议
    • 学者来访
  • 党团教研
    • 党团建设
    • 研究生管理
    • 日常活动
  • 人才引进
    • 科研合作
    • 留言
  • English
    • Welcome from the...
    • Mass Spectrometr...
    • Atmospheric Aero...
    • Employment
  • 当前位置:首页  党团教研  研究生管理

党团教研

  • 党团建设
  • 研究生管理
  • 日常活动

联系我们

暨南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修)订细则((暨研〔2012〕6号)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0-26浏览次数:1238

暨南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修)订细则

(二O一二年三月修订)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的培养方案是培养硕士生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实施教学管理,质量检查及进行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根据《暨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管理规定》,特制定本细则。 

一、培养目标

    (一)硕士生应成为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1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在内地招收的硕士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爱国爱校,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积极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港、澳、台地区招收的硕士生,应热爱祖国和中华文化,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愿意为祖国和居住地的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在海外招收的华人和其他外国籍硕士生,应热爱中华文化,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愿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三)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硕士生的学制为2~3年。

    硕士生的学习年限,根据情况可适当延长,最长不得超过5年。

    硕士生的培养方式分为全日制和兼读制两种。

    硕士生如在学期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各方面表现突出,可申请提前毕业。3年制全日制优秀研究生最多可提前半年毕业,兼读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2年制研究生不能提前毕业,具体按《暨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三、学科方向

    为本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专业,包括自主设置的目录外二级学科及交叉学科。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采取以导师培养为主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各专业要按研究方向确定硕士生指导小组名单,指导小组成员应协助导师完成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项任务。

    对硕士生的培养,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自学为主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调查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硕士课程设置分为4类:

    MA类:公共学位课,包括公共外语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MB类:专业学位课,为本专业各研究方向的必修课;

    MC类:专业选修课(非学位课);

    MD类:公共选修课(非学位课)。

    培养方案以一级学科为平台制订,学位课程中,至少应有1门一级学科的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生总学分为28~30学分,自然科学类硕士生为22~26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一级学科考取的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1~3门本学科本科核心课程,所修课程只登记成绩,不计学分。

    (一)公共学位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1)内招生(54学时,3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 2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学时1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生选修);

    自然辩证法概论,18学时1学分(自然科学类硕士生选修)

    (2)外招生(36学时2学分):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具体按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教社科〔2010〕2号文执行。

    2.公共外语课

    一般为英语,由我校外国语学院负责开设研究生英语课,80学时,计4学分。

    (二)专业学位课

    。0一般开设3~4门课程,6~12学分;每门课程一般为40~60学时,2~3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

    包括限定性选修课和非限定性选修课。

    1.限定性选修课。为该专业或某一方向的必选课程,一般以2~6学分为宜。

    2.非限定性选修课。为各方向学生自由选修的课程。

    (四)公共选修课

    为全校研究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其中学科前沿讲座为必选环节,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听不少于15次学科前沿讲座,并结合对前沿文献的研读,在本学科专业做一次相关的学术报告,计1学分。

六、实践环节

    (一)教学实践

    硕士生在学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可从事助教活动,实践时间为8学时以上,助教内容包括指导本科生的实验、课程研讨和毕业论文等。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及检查,合格者可计1学分。曾在大专院校任教不少于2年的硕士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学科组同意,学院批准,可免予参加教学实践,计1学分。

    (二)校外实习与调查

    硕士生根据科研和撰写论文工作的需要,可外出进行调研、考察、收集资料及实验等,但均不计学分,所需时间应计入科学研究工作时间。 

七、考核

    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原则上进行考试。除实验课进行考查外,其他选修课可进行考试或考查。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等可进行考查。

    课程考试及考查成绩均按百分制评定。根据《暨南大学研究生学业成绩考核管理规定》的要求,学位课程成绩达到70分以上(含70分)为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非学位课程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八、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中期考核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参照《暨南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进行。

    硕士生入学后的第1学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于第3学期结束前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说明论文选题依据(创新性、文献分析、选题的科学意义)、研究工作方案(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等。对于选题不合适、方法不得当、措施无法落实的开题报告,不准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九、在校期发表论文要求

    内招硕士研究生应按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以下简称“分委会”)的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各分委会应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订出本学科门类各类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但不得低于学校的最低要求。

十、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平是衡量硕士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也是授予学位的依据之一。硕士生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半。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研究课题应与本专业的科研任务相结合,要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

    凡通过硕士学位课程、修满相应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硕士生,可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申请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程序及办法按照《暨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

十一、其他

    (一)各学科应在培养方案的后面附上本学科的中英文必读书目;

    (二)所有课程必须制订学位课程的课程标准;

    (三)培养方案一经确定,要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确需修改时,必须按制定培养方案相同的程序进行;

    (四)外招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应适应外招生知识结构和教育特点、属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业需求,实行分类分段培养,增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五)本细则适用2012级及以后学术型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

版权所有:广州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

电子邮箱:odqs@jnu.edu.cn 电话:020-85225991 传真:020-85225991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大气楼二、三楼